文 | 科技蟹
来源 | 谢璞笔记
01
打假行业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俞敏洪肯定没有想到,东方甄选会以这种方式再上热搜。
在最近某天的直播里,网红铁头向粉丝预告,将要打假东方甄选,而且必须要让对方付出“惨痛的代价”。
而上一次杠上新东方和俞敏洪,还只是两个月前,铁头在新东方的校区里,指责给高中生违规补课。
一次性踩满了内卷焦虑、双减政策、亲子关系等多个热门话题,在引起社会激烈讨论的同时,铁头也成功地将自己放到了聚光灯下。
这一次行动,让原本知名度不高的他瞬间享有了全国的知名度。
是网红就需要流量,要流量就需要“狠活”,这是短视频时代的基本公理。
而职业打假人的狠活,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向企业发起挑战,在为民请命,主持公道的人设下, 网红铁头收割着一茬又一茬的网友关注和赞誉。
只是在举报补课中,外界质疑他是小题大做,但铁头却完全不这么看。
在《南方周末》的采访中,铁头不但认为补课家长自私,是用补课这种手段,让自己的孩子“挤掉”了其他人,而且还将大学生、高中生常常受骗,归咎于“补课把脑子补傻了”,以至于没有“任何的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包括辨别能力”。
另外,铁头虽然坦诚自己没有小孩也没有结婚,但他也表示“将来我小孩要是敢补课,我要打断他的腿”。
至于那些责怪自己的家长,铁头则用“魔怔”和“病态”来形容。
本来作为网红,不管观点有多么雷人,铁头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真正让人感到不满的,还时他言行的前后不一。
当南周询问他是否打算将流量变现,铁头回答:“对钱不太care。”
事实上,在举报新东方不过10天时间,铁头就光速地开启了带货模式。只是当时涌进直播间的大多不是粉丝,却“胜似”粉丝。
前面被臭骂一顿的各方网友,此时都纷纷表示要用铁头的标准,检验铁头的产品:“一份送检,一份退货。”
网友们讥讽铁头想赚钱想得太急了,铁头则反骂网友就是“补课补傻了”,不断强调有流量当然要变现。
在这样的对骂中,带货直播一个小时就匆匆收场,不用说,成绩惨淡到企业方立即终止了跟铁头的合作,因为跟其他企业一样,他们也不愿意无端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铁头对此依然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他更关心自己的粉丝数量,他多次提到过,只要能达到500万粉丝,他就再次带货,这是“光明正大”地挣钱。
02
打假“英雄”被打假
可惜,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是像打假一样,总由铁头来设计。
没有几天,铁头就被人扒出来,曾经因为开设赌场和非法拘禁被判刑三年六个月,打假英雄一夜之间,变成了前科人员。
更让粉丝们疑惑的是,以前的铁头描述自己走南闯北,开过店、卖过房,从事过金融证券领域,给身家过亿的老板当私人助理,这些经历又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有人则调侃,既然都说股市是赌场,那么赌场当然也能算金融,至于马仔跟私人助理的区别,那就更小了。
当打假英雄被打假的时候,铁头那股直来直去的性格也忽然消失了,他在回应里只是轻描淡写地提道:“这些都过去了。我只能说,我做的事情,合法也好,不合法也好,我都付出了代价。”
其实,刑满释放人员,本来就有正常生活的权利,并没有向社会自揭伤疤的义务。
真正让人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荒诞的是,铁头以标榜公平正义,为民请命的打假斗士而爆红,但在这过程中,却处处充满了精致的利益计算。
铁头几次三番宣称,自己“对钱不太care”,也不会收钱。言之凿凿,掷地有声,不过,在他信誓旦旦标榜自己是正义的时候,也暗渡陈仓,趁热打铁,火速成立了自己的“杭州铁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当然,为了避嫌,铁头还是把法人转给了董娜。
当正义不再是目的,而是成为获取利益的手段,那又如何能够保证正义本身不受到利益的玷污?
在今天,职业打假人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
打假人一方面在镜头前上慷慨激昂、指点江山,但另一方面,在镜头外,他们却向相关企业索要各种“公关费”“好处费”,自产自销,完全把打假当做了生意。
网上随便一搜,这样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
央视不久前有一篇报道,一对情侣从2021年开始,自编自导,在网购食品里塞石子、昆虫等异物,然后拍照上网进行控诉,要挟企业赔偿损失,结果一年半时间,就作案一百多起,金额多达50余万。
长沙也披露了两起案件:有所谓的文化传播公司,每天制作传播大量的企业负面新闻,然后以此作为价码,要挟相关企业来付费删帖,目前暂查明的受害企业就多达20家,涉案金额超180万元
如此一来一往,这些自媒体账号是既赚了流量,又赚了钞票。在调动粉丝情绪、不断涨粉的同时,还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只是到了这一步,打假不但已经跟正义彻底无关,更是堕落成了一种完全的违法犯罪。
打假本身成为了“造假”,损害的不只是网友热情和企业信誉,更大的危害,是让商业环境走向了“劣币驱逐良币”。
因为合法经营的企业,也免不了被碰瓷、被索赔,那么大家不如干脆一起摆烂,把有限的资源都投入到应付打假人和公关舆论上去。
而这,并不是消费者和国家想要看到的结果。
03
企业应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对恶意维权严厉抵制
实际上,国家已经注意到职业打假人的泛滥成灾的问题,最近一两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
去年,最高法就在《关于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中,提出要严打自媒体借助舆论对企业敲诈勒索行为,以及恶意诋毁商家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最近,网信办又印发了《网站平台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规范》,强调要重点处理涉企谣言和误导性信息,包括以“舆论监督名义进行敲诈勒索的;恶意集纳企业负面信息的;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发布企业负面报道评论的”。
这些政策或意见的出台,出发点都是要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降低企业维权的难度,限制职业打假人靠碰瓷牟利的空间。
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企业面对职业打假人的步步相逼,也绝非只能忍气吞声。
10月13日,东方甄选发布公告表示,不点名地回应了铁头的打假预告,表示已发出律师函,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而东方甄选所引述的最高法最新《意见》,则刚刚于10月10日出炉,其中明确提到,要针对恶意“维权”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当恶意举报成风,企业人人自危,公平诚信的市场秩序,就有可能被搅和成了职业打假人牟利的泥潭。真到了那个时候,要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意见》特别强调了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人格权的保护,尤其提到了要“切实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更是对职业打假人挑动社会情绪的主动亮剑。
近年来,受职业打假人长期操弄舆论的影响,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消费者和企业对立的奇怪氛围。
然而消费者和企业,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企业盈利并不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前提。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想尽办法提高质量,以赢得消费者青睐,消费者则用脚投票,筛选胜利者。
这本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职业打假人的泛滥,则仿佛是在一个简单的互惠关系中,强塞进来了一个“中间商”。吃完上家吃下家,一边吃企业的公关费,另一边则吃消费者的点击率。
至于由此引发的各种网络骂战和网络暴力,也让人不禁怀疑,到底有多少是真的消费者,又有多少是水军运营的结果?
这就仿佛是让消费者和企业都置身于一片《三体》小说中的“黑暗森林”,大家互不信任,相互猜忌。
从消费者的角度,大家质疑差评的有效性,更怀疑没有负面舆情的品牌,或许也不过是动用外钞能力。
从企业的角度,当消费者真实的反馈被各种噪声淹没,企业就更难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就是再想要迎合市场,也不知道要伤多少脑筋。
在原来的印象里,打假人应该是企业问题的放大镜和显微镜,但现在却成了信息污染的来源之一。市场的效率在炒热点、抓流量的战争里,无意义地损失掉了,处理问题的手段,本身成为了问题。
而营商环境如果真的这样持续恶化下去,那么大部分企业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将公关能力作为核心能力。
最后存活下来的企业,可以不是技术导向型、客户导向型、价值导向性,但却一定是舆论导向型或宣传导向型。
在这样的市场中,消费者会享受到什么样的服务,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现阶段,职业打假依然是一片“商业蓝海”,蕴含着诱人的流量和财富,而既然有利益驱动,那像铁头这样超级网红,和各种灰色、黑色职业打假产业链就注定还会持续下去。
只是在一次次的反转后,网民最后还能剩下多少热情为这些表演叫好,那就只能留待时间来检验了。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