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公司,如何完成“车队梦”?

  • 来源: 驱动号 作者: 松果财经   2022-10-21/14:09
  • 2022年号称自动驾驶商业化元年,但在真正的落地上,初创公司遇到的问题显然比想象中更多。

    要翻的坎一个接一个,一开始是技术能否满足基础的安全运营要求,然后是对应方案所需的软硬件成本是否合理,接下来还有上车量产如何与整车的需求磨合。

    最后,还有一些尖锐的难题,比如Robotaxi目前的落地进度够快,但撑不起想象中的自动驾驶商业化潜力。于是,更多初创公司试图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和朋友圈,讲出新故事——然后它们发现,要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种类的前装车型,又是一个“大坑”。技术必须为现实服务,于是,自动驾驶公司必须回答,商业化之路如何在各种应用间做到“求同存异”。

    作为代表行业技术“顶流”的L4级自动驾驶初创企业之一,面对商业化“求同存异”的这个问题,文远知行最近又“提交”了一个自己的答案:自今年9月1日起,文远知行在广州市黄埔区落地了国内首个开放道路下的全无人环卫车落地运营项目。事实上,文远知行也曾是国内首辆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以及首个开放运营的商业化Robotaxi服务的打造者,可以说在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探索上文远从不缺席。

    目前,包括百度Apollo、仙途智能、星火科技、蘑菇车联在内,众多自动驾驶公司都瞄准了环卫领域。但文远知行的特点在于,其出租车、环卫车、小巴、货运车等车型,全部采用了通用的技术平台。也就是说,顶层设计标准化之后,再根据具体用途做方案调整适配。

    那么,落地复杂的自动驾驶,为什么有机会以“一招鲜,吃遍天”的方式走向商业化?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共性”问题,是需要初创公司解答的?

    自动驾驶公司,都有一个“车队梦”

    成排成排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巴士、货运车、环卫清扫车,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停车区,等待在路上开启常态化运营。它们车身的Logo,显示出其自动驾驶方案的提供者。

    对于很多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场景。成规模的车队,至少代表着三个方面的优势。其一是技术上已经达到了量产的要求,其二是落地能力的边界延伸,其三是在规模化运营中,进一步查找软硬件产品的漏洞,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优化。

    而那些已经开启商业化运营的初创公司,也需要在规模化的旗帜引领下,找到摊平成本、占领市场的制胜点。

    规模化的美好愿景,让自动驾驶公司们都有了一个“车队梦”。在它们的对外发声中,有多少能实际跑在路上的车辆,历来是一种骄傲。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文远知行目前全球的无人驾驶车队规模超过400辆;作为主打跨越式路线的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广州)总经理莫璐怡透露,其中美两地自动驾驶车辆总数超100台。

    每一个合作关系都是一种互相开放的端口,但受限于利益导向的不一致或其他因素,合作有一部分天生不可控。在边界模糊、协作深化的背景下,培养具有普适性的落地能力,关系到自动驾驶企业能否真正融入大交通系统,发挥自己的现实价值。

    通用性依然是绕不开的话题。文远知行WeRide One这样的通用性技术平台,有一项显著优势,那就是可以快速打通“研发—部署—应用”的生命周期。对于一个项目而言,复制和微调的可靠性、性价比,远远超过从零开始搭建系统。即使是跨领域应用,它所需的前期开发时间、成本也更能吸引客户。

    站在开发者视角上,要让技术产品化,也需要这样一个“模子”的支持。此外,通用性平台还缓解了合作运用中的维护压力——维护这样一个平台所需的精力和成本,会低于那些软硬件分离、类型五花八门的自动驾驶方案。当技术上车后,技术问题就成了商业问题,主机厂和平台方会十分关注其支援能力。

    在下一个阶段,文远知行们可能还需要加强考虑落地后的运营问题,但那已是规模化的后话。只有一点是长期确定的,业务边界的延伸,意味着自动驾驶企业必须随之拓展能力边界。真正能通吃自动驾驶市场的,最终还是一家公司创造优势、发挥优势的能力。

    文|松果财经(ID:songguocaijing1)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userinfo.nickname}}

    文章数: {{userinfo.count}}
    访问量: {{userinfo.zongrenqi}}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