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网易云音乐2亿用户 网易蜂巢做了什么?

  •   2016-07-29/13:59
  • 提要:提供稳定容器集群环境,敏捷的开发模式及良好的运维支持

    截止到今年7月初,网易云音乐用户数量突破两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在过去的一年内实现了100%的用户增长,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音乐平台。而在此之前,移动数据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显示,网易云音乐日活同比增长达到314.6%,自去年7月份开始引发了持续性的爆发式增长。

    (网易云音乐副总裁丁博宣布网易云音乐总用户数突破2亿)

    面对如此大的用户体量和高速增长,网易云音乐在数据走势亮眼的同时,无论是用户口碑还是交互体验,一直领先于同类音乐平台。除了网易一如既往的产品基因和工匠精神,和网易蜂巢所提供的基础设施云服务支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网易云音乐用户规模从0到2亿的演化过程中,作为新一代云计算平台的网易蜂巢都做了些什么?

    为此,记者采访了网易蜂巢的产品负责人,而他给出的答案是加速互联网产品研发上线的“三把利剑”,即稳定、可伸缩的容器集群环境,敏捷的开发模式以及良好的运维支持。

    首先,网易蜂巢是面向企业用户的Docker容器云,在网易云音乐的研发运营过程中,不仅为其提供了数千台的计算、网络、存储等容器服务,包括集群弹性扩容以满足用户快速增长及突发场景等需求,此外还提供了关系型数据库、网络负载平衡、分布式存储服务、消息队列等场景式PaaS服务。在网易云音乐的架构设计、产品研发、测试上线等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2012年开始,网易开始自主研发IaaS服务,随后95%以上的互联网产品迁入云。同时也发现了IaaS服务在互联网产品开发时的各种问题,比如线上线下开发环境的不一致、产品开发效率得不到提升,迭代速度慢等等。也正因如此,当Docker容器技术来临时,网易蜂巢团队利用Kubernetes容器集群管理技术,结合网易丰富的互联网产品经验,上线了容器云服务。网易蜂巢从软件架构到IT基础设施具备了完整的弹性伸缩能力,同时软件架构上具备分布式的特点,并被应用于网易云音乐、网易云课堂、考拉海购等知名互联网产品上。

    网易蜂巢在DevOps(开发自运维)方面的专注被看作是提升网易云音乐产品发布效率的第二把利剑。运维和开发之间的矛盾一直被产品经理们视为诟病,网易蜂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云音乐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运维问题。

    外界对DevOps的认识有一定的误解,比如说一度认为免运维不过是节省了在运维人员上的投入。事实上,所谓的DevOps不止是研发和IT部门之间的高度协同和部署问题,还包括一个企业在研发和运维上的组织架构,甚至可以理解成一种文化,也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发布效率。网易蜂巢在网易云音乐的架构里恰恰扮演了DevOps工具的角色。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镜像帮助开发团队快速完成新环境的搭建,无需再为上线、预发布、测试、开发环境的配置和管理而焦头烂额。另一方面,蜂巢提供了完整的DevOps工具链,包括丰富的诊断工具和监控服务,在提升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开发的成本。

    最后,微服务架构支撑是网易蜂巢眼中的第三把利剑。记者曾在一次分享活动中对容器环境下的微服务架构有过一定的了解,面对网易云音乐的爆发式增长和功能的逐渐完善,网易蜂巢的微服务架构有着很大的用武之地。

    据了解,微服务架构很早就成了软件开发的宠儿,又因为部署复杂和资源分配问题一直不温不火,容器云出现后,实现了DevOps和微服务架构的标准化。网易蜂巢提供了服务发现、服务编排、服务治理等能力,用户只需要完成自己业务的代码实现即可享受到微服务带来的益处。以网易云音乐为例,在微服务架构下的业务系统被拆分为很多个单一职责的服务,比如曲库、社交模块、用户信息、积分商城、歌单等都能提取成独立服务,研发团队可以高频度独立更新各个微服务,从而能够控制变更范围,极大加速产品的迭代。

    正如网易云音乐的高级技术经理所讲:“作为网易多年经验自研的产品,网易蜂巢为我们项目整体高效运作夯实了基础,也为企业级应用提供了更加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业界普遍以弯道超车来形容网易云音乐的发展,网易蜂巢凭借高效、稳定、可信赖的云服务,为网易云音乐的未来在技术层面夯实了基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优秀的产品乃至创业项目,享受着用户大规模增长红利的同时,却也面临业务复杂程度不断提升的考验。网易蜂巢提供安全快速稳定的云计算资源和丰富多样的PaaS服务,提供完善的DevOps工具链和微服务架构支撑,帮助企业用户实现了灵活高效地进行应用开发与业务落地。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