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库破解微信公众号“诱导分享”潜规则

  •   2015-03-27/12:11
  • 近日,Uber微信平台的多个账号被封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微信官方称Uber违反了公众账号运营协议进行诱导分享。至此,因诱导分享而导致账号被封的事件在业内已经上升到全民关注的地步,各公众号运营者、开发者和企业人心慌慌。事实上,诱导分享在业内早已成了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众多开发者和运营者甚至到了不假思索就会在将要推出的H5应用最后一步直接加上“点击右上角分享”的页面,完全不需要考虑应用流程本身是否需要。那么诱导分享真的有必要吗?这是值得每一个运营者和开发者深思的问题。

    诱导分享是否真的能带来意外的效果?

    到底有多少人是因为诱导分享而进行的分享?在笔者身边小范围内的调查中,只有不到10%的人有过因为诱导提示分享之后才能查看结果等方式而进行了分享,而且只是偶尔个别情况。而其余的90%基本都曾在朋友圈分享过内容,而他们分享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觉得所分享的内容有价值,认可该内容而进行的分享,或者好看、或者好玩、或者实用等等。由此可见,由诱导分享而带来的效果微乎其微。相反,在调查中绝大部分人表示,当看到“点击右上角分享”的诱导分享提示的时候反而感到大倒胃口。

    更有甚者,一些通过机制必须分享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绑架式”诱导分享,无疑其带来的是更大的反作用。即便这种“绑架式”的分享成功了,但这种“绑架式”体验在用户群心中能为品牌带来更有利的价值吗?

    诱导分享只是形式主义  注重内容本身才是上策

    在行业内有很多自媒体账号,仅通过一篇简单的推送内容便达到了阅读量10万+,而反观那些通过诱导分享在现身朋友圈的开发应用,有多少能达到10万+的效果呢?借助H5技术开发的应用,不管是在内容上、视觉上还是形式上,都本应该有拥有比普通图文推送更丰富灵活的内容传递方式,为何效果会不敌一篇普通的图文推送?与其将耗费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制作的H5应用的传播效果寄托于一个死板的“诱导分享”上,是不是应该考虑把更多的精力花在H5应用内容的本身?归根结底,用户更关注的内容本身,希望分享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来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希望借助内容的载体寻求更多的共鸣。

    微库两招巧妙破解“诱导分享”潜规则

    笔者注意到,作为国内知名的微信第三方平台微库,从平台创立至今的两年多来,一直保持着这样不宣自华的态度,虽然几乎从未在微库陆续推出的数十种应用中见到诱导分享的痕迹,但是通过这些应用却默默帮助企业维护和扩大了亿万粉丝群体。笔者了解到,微库之所以能以低调的姿态而保持这样骄傲的成绩,主要有两招:

    第一招,注重应用本身的实用性。比如微库的预约功能,可以根据自己的服务设置不同的预约项目,自主设置预约填写项。又如微站的分版块显示界面,让用户直观了解企业提供的多项服务,而且所提供的模板较多,带给用户视觉冲击,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些应用在微库中有很多,展现了应用本身的实用性也为用户带来了更优质的体验。

    第二招,则是利用微库本身独有的积分系统。通过积分体系将所有应用与平台打通,借助积分将粉丝和品牌微信紧密联系起来。签到以及阅读奖励等实用性应用可以拉近粉丝与公众号之间的距离,将陌生变为熟悉。游戏应用通过趣味的游戏方式吸引粉丝,与公众号互动的同时获得积分可以增加粉丝粘度,提高粉丝与公众号之间的互动性。通过积分系统换取自己希望得到的产品,从而实现粉丝到忠实用户的转化。

    诱导分享被封的做法必然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一方面是因为监管的力度越来越严,另一方面是大家本身对这件事情的认识提高了,不再舍本逐末。因为他们意识到不再需要用诱导的方式引导粉丝分享,从而渐渐减少了使用率。通过提升自己的内容本身,促使大家分享,从而形成微信良好的生态环境,微库愿与大家共筑良好纯净的朋友圈。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