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思想与知识的分享往往能让你收获翻倍,这就是分享的魅力。
在互联网时代,提“分享”这个词好像一点也不cool,但与它具有同样精神内涵的事情,我们却常常说、时时做——发微博、晒美照、秀恩爱、share一首好歌等等。分享行为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相对应地,开放的互联网也在更加清晰地彰显着分享的内涵,那就是:分享,与收获同在,即:share=get。
近日,百度CEO李彦宏与分享笔记到百度文库的12名高考状元进行了一次对话,会上谈到了他对分享的理解,他说:“作为状元,你们都是聪明的人,但是从聪明到优秀,还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情商和性格。”而在这方面,李彦宏表示,有分享和贡献的观念很重要。
图:百度文库“炼成学霸”专题页面
分享:“赞”与“喷”同在
“我上传笔记,是希望能帮到学弟和学妹们”、“主要想看看这些学习笔记的价值有多大,能否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我上传笔记,就是想获得一些收入”……在和这些状元们的对话中,我们发现,他们分享笔记的目的各不相同。
“分享”的精神从不独属于哪个时代,但这一批95后的状元们却有着完全不同于父辈的分享观念。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通过网络分享和获取信息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已深入骨髓。这代人从小习惯通过网络获得他们需要的资源,也非常乐意晒出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对分享或许没有什么定义,但十分明白我晒了自己的,就能享用到别人的,这是一种共赢。
分享也是有风险的,因为“晒”,就意味着有观众,有follower,当然也少不了与你持不同观点的人,你分享的东西很有可能被人“喷”、被人“吐槽”。而这些成长在传统教育体制下的状元们,“低调”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行事风格,通过互联网晒自己的成果,需要很大的勇气。可以看到,并非所有的状元都把自己的笔记上传到文库,这些状元们或许就是考虑到互联网分享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图:百度文库高考状元频道
而从这些愿意分享笔记的状元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互联网价值观的力量。互联网时代,信息封闭与不对称的局面被一步步地打破,开放和共享成了势不可挡的趋势。以百度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就是在信息分享中成长起来,它们成了分享的坚定信仰者。这种价值观在众多互联网用户的互动中,又得到不断强化,成为互联网的核心基调。
分享:share=get
“分享即获得”并非互联网的新产物,但互联网却让“share”到“get”的过程更加便捷。对于分享笔记的状元们,相比于物质回报,可能精神层面所获得的东西,对他们成长更具意义。他们的笔记被上百万人阅读、下载,甚至他们开始有了一批追随的“粉丝”;同时,在为学弟学妹提供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后,状元们也收获了助人的快乐,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是高分所能带来的。而面对吐槽的声音,也给“处处受捧”的状元们提供了另一面镜子,换个视角看待自己和自己的成果也许更清晰。
在“share”中先迈出一步的状元们,最终“get”超出分享内容更多的收获。更重要的是,通过分享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循环流动大潮中,已然成为价值节点。他们的分享行为在给互联网用户贡献价值的同时,也面对着价值的回流。在价值流中,他们从贡献者再一次成了收益颇丰的获得者。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