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美的战略合作:构建物联网开放平台

  •   2014-03-17/12:43
  • ■ 2014年,形成统一的物联网产品应用和通信标准

    ■ 美的已在所有的变频空调新品预装物联网智能技术

    ■ 双方将开放相关协议标准,形成一个开放的智能物联网平台

    ■ 未来将可支持数十亿设备的接入    

    ■ 美的由一家传统家电制造商,变为一家智慧家居创造商

    3月17日上午,阿里巴巴、美的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构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实现家电产品的连接对话和远程控制。未来,美的全系列产品都将实现接入这一平台,变成" Aliyun Connected "。阿里云将提供海量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连接能力,并帮助美的实现大数据的商业化应用。

    当天,美的研发的首款物联网智能空调正式亮相,将于19日在天猫独家首发。据悉,从2013年开始,美的已在所有变频空调新品中应用物联网智能技术,让空调变成联网的智能终端设备,计划三年时间将50%以上的空调物联网化。

    杭州发布会现场,体验者们对着手机说出指令,墙上的空调就自动开机制热,调整温度,滑动手上的美的空调App,还可以查询这台空调昨天花了多少钱电费。此时,语音指令被转换成看不见的数据洪流,通过手机网络传输到阿里云上的智能控制中心,经过计算分析处理,又通过光纤和wifi网络发送到空调的智能芯片中,空调就按照指令行动了。同时,空调也在记录着开关机、用电量、温湿度(将来甚至包括PM2.5)等数据,回传到阿里云上的智能控制中心,以备随时向消费者"汇报"。

    科幻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男主角对着头戴设备说,"帮我查一下对面这个家伙的底细",这些指令数据被传送到"云"上快速计算分析,又将答案返回,"他是个坏蛋"。"逮住他",男主角又发出指令,一张大网从天而降,罩住对面的坏蛋。

    这两个场景,一个是眼下的现实,一个是对未来的想象。事实上,两者都是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来实现的,智能空调可以说是未来科幻世界的雏形:一切物品设备都通过传感器和互联网连接起来,由部署在云计算上的智能控制中心调配,从而让家电等物品变得智能起来。

    不久前,有"外星人"之称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首次披露了几年来重兵投入的"云端"战略,"云端将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关键,精彩纷呈的端市场才刚刚开始"。在阿里巴巴看来,未来的一切的数据、计算都将存储和运行在"云"上,一切的"端"都可以被连接、被智能化,而不仅仅只是手机。

    阿里巴巴集团CTO王坚表示,美的智能物联网空调的问世,掀起未来充满想象的"云端"世界一角,对智能家电行业乃至整个中国制造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个案例中,"云"就是阿里云云计算平台,"端"就是美的智能家电。美的作为全球最大的空调厂商之一,每年将上千万台空调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此次阿里巴巴与美的之间的合作,意味着阿里巴巴的"云端"战略迅速开花结果。美的将依托于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由一家传统家电制造商,变为一家智慧家居创造商。未来,阿里巴巴将帮助更多客户一起拥抱大数据时代。

    美的集团执行副总裁、家用空调事业部总裁吴文新表示,美的与阿里的战略合作,是基于对彼此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度认同。合作项目将分为三个阶段完成:2014年,形成统一的物联网产品应用和通信标准,实现美的全系列产品的无缝接入和统一控制;2015年实现数据化运营,结合用户行为数据改进产品研发和生产;2016年,形成完整的智慧生活产业链,实现各产品线数据的集中运营,提供增值应用和服务,改变传统产业模式。

    对于消费者而言,未来不光可以通过手机网购家电产品,连售后服务和故障检查都可以通过手机在线完成。智能家电会根据主人的下班时间及日常生活习惯,自动提前煮好饭、烧好热水,冬天自动制热、夏天自动制冷,下班自动开门、开灯,响起主人最喜欢的音乐,并告知家里是否有人来访、是否有未接电话等。消费者还可以像升级手机一样,通过物联网在线升级家电产品的软件系统,充分享受智能生活的乐趣。

    双方还表示,今后将开放相关协议标准,为第三方应用提供标准API接口(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形成一个开放的智能物联网平台。这一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未来将可支持数十亿设备的接入,提供数十PB(1PB=1024TB,1TB=1024GB)数据的存储、计算和挖掘能力。此外,阿里巴巴拥有中国最强的数据团队,将通过建模和机器学习,帮助客户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重塑优化研发、生产、营销、销售、仓储配送、增值服务等各个供应链环节。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