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女朋友问将来想买什么车,刚想告诉她我觉得美利达就挺好,不然捷安特也行。可一看对面那灼热的目光,立马把这俩不争气的答案咽了回去:“要不,咱上网瞅瞅...?”
俗话说,没有公主命,一身公主病。算计着离买车还差几个肾开了电脑,最后却被防疲劳驾驶设备这种劳什子吸引住了。在我这种外行人眼里,技术只有牛逼的和不牛逼的之分。然而,事实是,技术都是无辜的,不同的人拿来用果然有不同的格调。像奔驰这种大厂牌就搞出来的东西就是高端洋气,科技企业出招总是天马行空,当然也有的产品怎么看都有一股子电视机顶盒的可疑味道。但从技术上来说有“剁手”和“戳眼”两大招式。
所谓“剁手”就是监测手部行为,通过操作行为和方向盘的动作来判断驾驶员的状态。这个很好理解,车子开着开着突然慢慢地偏向一边,或者左右晃动,那这肯定是不在状态了。这是奔驰的思路,据说他们还可以监测“驾驶风格”,果然是高富帅才玩儿的东西。那么“戳眼”呢?这个就更好理解了。丰田公司搞了个小设备,对着人的眼睛。 眼睛都闭上了,那必然是疲劳驾驶啊。不过我看到这个设备的时候想到的不是“睡着了再提醒来不来得及”的问题,我想的是“那小眼睛的人岂不是很吃亏,难道要配一个美图秀秀在设备里面么?”
可是无论是手的反应迟钝还是眼睛睡着了闭上,等反应过来的时候都是比较危险的情况。据说百度已经有了其他思路的内部创新项目。
先说事儿,再吐槽。
他们的想法是移植人脸识别的技术到行车应用里。通过识别打哈欠、困倦、疲惫、不爽(?)等等表情,来判断司机的状态。一旦系统判定,“这货在疲劳驾驶!”则会启动应急机制,开始语音报警(主人,别睡了主人),音乐刺激(绿岛小夜曲?),发消息给司机的紧急联系人(您好,您的爱人在车里睡觉,请您及时查岗~)。
亮点是他们想利用SoLoMo把“嘿,对面开油罐车这哥们儿在睡觉!”的消息发给同一条公路上的其他司机,发动人海战术。
这个想法我觉得挺好,可还是忍不住想略微吐个槽。
来,我们想象一下吧,困倦的司机师傅张开大嘴打了个呵欠。突然之间,车厢里想起了雄壮的《战场上的女武神》,一个机灵打起精神,发现迎面开来的车辆向自己狂闪大灯疯狂鸣笛,惊甫未定之时爱人打来电话,手机震颤不止,一番手忙脚乱之后师傅已是满头大汗,好似劫后余生......
那什么,你们确定这是个安全的节奏么?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