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软Messenger走向了死亡

  • 来源: leiphone 作者: 边境   2012-11-08/09:37
  • 一直以来,微软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壮大自己的通讯软件Windows Live Messenger(下文为方便起见,简称Messenger),藉此发展更多的互联网周边业务。由于各种原因,微软的“Messenger梦”一直没有实现。今天微软正式宣布Messenger服务将会在来年的第一季度退役,而MSN相关业务将会整合到Skype里面(中国除外)。这也就是说,曾经被誉为白领专用的IM通讯软件走向了死亡。

    Messenger之所以会走向死亡,非一日之寒,而是品牌没落的必然结果。在IM早期时代,这款产品曾经被不少人视为白领专用工具。但是接下来的几年,Messenger发展的比较慢,而在创新方面逐渐跟不上QQ等后来者,加上决策上的失误,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微软的策略失误

    从Messenger的发展路程和用户反映来看,比起用户体验和需求,微软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战略”。在2006年的时候,微软曾经想把Messenger打造成“下一代网络服务平台”,便往这款通讯软件整合了很多工具,搞得安装包非常臃肿。不少用户对这种强制安装其他工具的行为发出抱怨,而微软至今依然“视而不见”。

    MSN中国总经理刘振宇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一些事并不是MSN中国不愿意做,而是要改变微软的全球战略结构比较困难。”

    随着社交网络的崛起,微软也想过把Messenger打造成一个聚合型的社交网络平台。但是他们过早关闭了Windows Live Spaces,使得Messenger在社交面前踏了一个空板(在这方面,腾讯做的就稳妥很多,他们借着QQ空间把QQ校友等社交网络雏形建立了起来,为QQ注入了一些社交元素。)。另一方面,微软不愿意向Facebook等社交网络开放,使得Messenger依然是个纯碎的即时通讯软件。

    社交应用的流行大大降低了用户对Messenger的需求。因为Messenger是一个即时通讯软件,对时间上的协同要求更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交应用可以让用户把更多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渗透性更强。这样一来,在交互方面社交应用要更胜一筹。

    Skype加速了Messenger的死亡

    从微软以85亿美金收购Skype那天开始,关于“MSN业务整合到Skype里面”的言论没有停歇过,而这场收购加速了Messenger的死亡。

    单从产品的角度来说,Messenger和Skype在功能等方面的重合度已经超过了80%(微软内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所透露的消息),而在用户群体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重叠。由于这两款产品已经属于同一个公司,它们的整合不管是对公司的资源还是管理来说都是有利的。不过这么高的重合度也说明Messenger的定位不够清晰。因为Messenger是一个基于陌生人的通讯软件,而Skype是一个VoIP网络电话软件,它们完全可以在各自的领域壮大发展,但是结果却是如此的相似。

    从月活跃度这个角度来说,Messenger在走下坡。Messenger目前的月活跃用户已经下降到1亿左右,这跟2003年的时候基本持平!相比之下,Skype的用户数却在一路飙升,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2.8亿。在盈利方面,Messenger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而Skype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商业模式,而且也在逐渐向手机移动平台扩展。

    社交元素一直是微软发展的短板,Skype这种基于通讯录的社交元素弥补了一定的不足。在社交方面,Skype是优于Messenger的。他们不仅推出了教师版社交网络Skype in the classroom,还发布了社交电话服务(通过Skype,用户可以跟Facebook上的社交好友进行视频通话)。凭借着出色的网络电话功能,Skype能够满足微软在移动平台、电视和PC等领域的协同通讯要求,而Messenger在这方面是无法胜任的。可以说,微软将日益没落的MSN业务集成到Skype里面是一个很好的决策,因为这样做能够更好的发挥MSN所剩下的价值。

    最后吐槽一下:Messenger走向死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产品太烂。Messenger的每次升级都会遭到不少用户的“反弹”,但是微软都没有很好的正视过。希望微软在Skype的发展上,把用户的体验和反馈放在首位,而不是“战略”。

    补充一些内容:对于微软的Windows Live Messenger,国内有些人会俗称MSN,很主要的原因是8.0版本之前是称作MSN Messenger。不过MSN(The Microsoft Network)还有另一个意思,指的是由微软所建立的互联网服务,其中包括了Hotmail和MSN Messenger等服务。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